目前台湾计有160家太阳能上下游工厂,以外销为主,内需不及3%。
2012年上半年营收与2011年同期比较,台湾太阳能相关厂商只有生产电池用导电浆的硕禾正成长26%;生产电池模组的昱晶与太极,衰退20%以下。其他上市柜硅晶片及硅晶电池厂商,新日光、茂迪、绿能、昇阳、中美晶、益通、旺能及达能、旭晶、福聚等,衰退多在50%~80%。
一、太阳能供需分析
世界太阳能产业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急速下滑,其原因在于:
1、世界最大两个太阳能光电装机市场,德国、义大利(合计占2011年全球太阳能电力装机量的61.4%)自2011年终止或大幅削减补贴后,需求急遽萎缩。太阳能产业特色是政府补贴政策影响景气波动。
2、太阳能材料扩充过速:鉴于2010年太阳能硅晶片及电池、模组均供不应求,各厂大幅扩充。七成以上扩增产能在中国,造成目前产能严重过剩,售价急速崩跌一半以上。
据「拓墣产业研究所」推估全球太阳能安装量,2011年为29.1GW,2012年已降至24.5GW,2013年以后持续不振,预计到2015年才能恢復到2011年之旧观。
但是太阳能上游产能2011年已达55GW,2012年62GW,虽然实际开工率仅达七成,惟供过于求状况依然严重,价格崩跌后,太阳能上下游均无利可图。
二、台湾太阳能厂竞争力分析
太阳能厂商分为上游多晶硅、硅晶片、硅晶电池、薄膜电池、下游模组、下游系统等。
1、生产上游多晶硅的「福聚」,因为较晚期投产,规模小,全球市占率少于1%,成本远高于市价,无法获利,经营会非常辛苦。目前主控多晶硅的世界大厂是保利协鑫、OCI、Wacker、Hemlock四家,其他业者难以竞争。
2、中游硅晶片厂有绿能、中美晶、旭晶及达能,面临大陆保利协鑫低价竞争。惟台湾硅晶片厂较具规模,尚具竞争力,特别是中美晶另有半导体业务。
3、硅晶电池厂:产能最具规模、竞争力最强,茂迪、新日光、昱晶、昇阳科、旺能、太极、益通为代表。台湾总产能7.5GW,可满足国内模组需要,全球市占率15%。与大陆大厂技术差距小,无法作到差异化,大陆大厂具成本优势。
4、薄膜电池:硅晶薄膜以联相为代表,CIGS以台积电为代表。薄膜电池转化率低,不具成本竞争力,大多数薄膜厂已停产,CIGS量产技术尚未成熟。
5、下游模组:友达、顶晶与英懋达为代表,国内总产能2.8GW,可满足国内系统需要,全球市占率<1%。台湾模组厂规模小、成本高,不具品牌知名度,全球市场竞争力弱。不具经济规模之小厂,退出市场可能性高。
6、下游系统厂:以茂迪、台达电、友达为代表,以经营国内市场为主,全球市占率<1%。问题是小厂过多,即使3~5家大厂,其经营规模也远比国外厂商小;而内需市场小,缺MW级以上之安装经验。
台湾太阳能的竞争劣势在缺乏国际名牌及国际竞标及电厂运转管理经验。优势在硅晶片及硅晶电池的品质较优。
三、台湾太阳能产业困境纾解之道
1、提升内需:台湾太阳能内需只占3%,针对经济部能源局推动「阳光屋顶百万座」计划,建议将原订执行时程提前,如预定2015年完成420MW,提前到2013年全部完成;并技术性扶持营运能力强厂商。
2、鼓励合併:促成有实力且有意愿之厂商合併或重组,并予相关政策支持。
3、强化竞争:从台湾太阳能上下游产业链,筛选出技术领先与营运体质佳,具国际竞争力的厂商,政府给予拓展外销之政策支持。如在国内建置大规模PV电厂,协助台商取得国际PV电厂建置经验与实绩。
(作者是拓墣产业研究所董事)